索引号 | 000014349/2024-116042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2024年01月17日 | |
文号 | 是否有效 | ||
标题 | 2023年基础教育热点政策 |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意见》指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双名”计划
1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其中,确定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师培养基地;确定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校长培养基地。
“双名计划”的培养对象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校园长,以及教师发展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并指导一线实践的教研员。每一集中培养周期为3年,按照“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个性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青少年读书行动
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读书行动与学校教育教学、课后服务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新读书载体,完善长效机制,推动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有效开展。
针对中小学,《实施方案》提出以下要求: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阅读;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丰富学生阅读书目,做好内容审核把关,确保青少年学生读物质量;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设置读书角、放置图书架、开设书报亭,方便学生即时阅读、处处可读;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为学生阅读创造空间,并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阅读活动项目;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
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等)可在入职前对拟聘用教职员工,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安保人员等在校园内工作的人员,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和已纳入教师资格限制库的丧失、撤销教师资格信息。
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
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以“五育并举”来涵育学生健康心灵——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
《意见》提出以下目标: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课改深化行动方案
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重点部署了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教学评价牵引行动、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等五个方面的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最终目标指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加强科学教育
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
《意见》还对中小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管理的具体要求,比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银龄计划
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通知,将采取银龄教师支持普通高等教育行动、银龄教师支持职业教育行动、银龄教师支持基础教育行动、银龄教师支持终身教育行动、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行动等五大行动,争取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
基础教育部分规定,申请教师以中小学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为主。申请的校长可以担任受援学校副校长,指导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申请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推动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6-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将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等8项行动。
国优计划
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