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针对贵州省玉米生产中化肥及农药使用过量的现象,研究形成的技术体系。如化肥使用过程中,氮肥过量(施氮:18kg-23kg/亩)、底肥浅施、追肥表施;农药使用过程中,对害虫识别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农药剂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如部分农户一季使用除草剂三次,害虫低龄时未防治,待虫龄较大时不得不加大剂量)、作物药害等问题比较普遍。通过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种植过程中化肥及农药施用过量、使用方法不合理、投入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的技术难题;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结构;通过一次性缓控释肥机械化深施技术提高了化肥养分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投入;通过使用新型种衣剂,有效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及根腐病,确保苗齐苗壮,为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通过适时防治并配合功能助剂,使除草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下降20-30%,且防治效果理想。总之,通过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玉米种植过程中的节本增效,对玉米增产及农民增收、环境安全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推荐技术示范展示范围,在小范围示范展示还是已经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2019以来在大方、盘州、普定、息烽等地进行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在贵州省大方县凤山乡羊岩村,2019年以金玉908为试验材料,在每亩施沼液7m3的基础上,每亩施化肥纯氮9kg,青贮玉米鲜重亩产达4.7吨,对照为每亩施纯氮12kg(不施沼液),青贮玉米鲜重亩产4.6吨;2020年在每亩施沼液6m3的基础上,每亩施化肥纯氮9kg,青贮玉米鲜重亩产达5.2吨,对照为每亩施化肥纯氮12kg(不施沼液),青贮玉米鲜重亩产达5.0吨; 2020年,羊岩村青贮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示范点,面积1000亩,密度5000株/亩,每亩施商品有机肥0.25吨,一次性缓控释肥40kg(N:P:K=26:12:13),亩产青贮玉米鲜重5.2吨。2020年普定县化处镇,以金玉908为材料,在3300株/亩密度下,亩施控释肥40kg(N:P:K=30:6:7),亩产籽粒551kg; 2021年普定县化处镇,以金玉932为材料,在4000株/亩密度下,亩施控释肥40kg(N:P:K=26:12:13),亩产籽粒701kg。
2019年,在普定县化处镇对金玉908用噻虫胺+顶苗新、锐胜+满适金、噻虫胺+吡唑醚菌酯+精甲霜灵+甲基硫菌灵、噻虫胺+快苗等药剂进行包衣,对地下害虫及根腐病防效均达80%以上。2020年,在大方县凤山乡羊岩村,黔青446用以上种衣剂包衣,出苗率较空白对照增加5%-14%。2018-2020年在普定县化处镇及大方县凤山乡,通过功能助剂+化学除草剂(化学杀虫剂)减量30%,防治效果与对照(化学农药100%)相当。
目前该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正在贵州省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
化肥减施增效验收意见 亩施N9kg+沼液6m3 亩施N12kg
(三)提质增效情况(技术试验、示范或推广过程中节约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保护耕地与生态环保等情况)
化肥减施方面,按传统方式,每亩施尿素40kg,折合纯氮18.6kg为对照,将化肥纯氮减施至12kg(折合尿素26kg),每亩可节约氮肥6.6kg,按尿素价格2元/kg计算,每亩可节约化肥13.2元;如果使用一次性控释肥,则还可节约2次人工追肥劳务投入,约40元/亩。如推广面积100万亩,则可节约尿素660万kg,折合1320万元,节约人工投入4000万元。
农药减施方面,和常规技术相比,化学药剂配合功能助剂可以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如使用激健等功能助剂,可减施农药20-30%左右,每亩可节省农药2.7元以上。同时通过功能助剂+化学除草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农作物药害和抗药性发生,降低农药使用成本,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等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主要内容)
(一)培肥土壤
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前提条件。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
1.绿肥还田 通过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光叶苕子、箭舌豌豆、肥田萝卜、油菜等绿肥,在玉米播种前一周进行刈割、粉碎、翻压。
2.增施粪肥或沼液播前每亩增施腐熟的粪肥1000-2000公斤,或沼液6-7m3,。
3.增施商品有机肥 与普通粪肥相比,商品有机肥经完全腐熟,去除了有害病菌、虫卵及重金属物质等,养分配也比更合理。考虑到商品有机肥的经济成本,可每年每亩增施50kg左右。
4.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用玉米收割机,可以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还田。
5.精细整地 尽量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为达到苗全、苗齐、苗壮的要求,故应精细整地,使土壤平整疏松。
(二)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区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的耐密、抗倒、高产、耐旱、抗茎腐、抗穗粒腐、抗叶斑病等病害以及田间整齐度高的品种。
(三)播种
1.种子准备 应购买经过精选、分级、包衣的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种子。对于未包衣的种子,应进行种子精选,去杂、去病虫、去破碎、并且去掉过大过小的种子,然后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对地下害虫及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的种衣剂有:噻虫胺+顶苗新、锐胜+满适金、噻虫胺+吡唑醚菌酯+精甲霜灵+甲基硫菌灵、噻虫胺+快苗等。
对照噻虫胺+顶苗新噻虫胺+快苗
2.确定密度 目前在贵州省推荐的青贮玉米净种密度为每亩4500株,籽粒玉米为每亩3300株。在土壤肥力高、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地块,针对耐密性品种,可将密度分别增加至5000株/亩、4000株/亩。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下,为保证玉米不减产,应将每亩玉米苗数控制在与净作相同的水平。 适度密植对田间杂草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适度增密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因素之一。
3.肥料准备 播种时,或播种前增施粪肥时,一定要使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否则其中残留的病原菌、虫卵、草籽等会为害玉米生长。
为了提高化肥的养分利用率,实现化肥减施(减量减次)增效,建议使用一次性缓控释肥,如果使用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建议使用颗粒状、吸湿性小、摩擦力小的化肥,以利于肥料顺利下滑至土壤中。目前生产中常见的缓释肥有金正大、茂施、农家乐等品牌。对于青贮玉米,建议使用养分释放期90天以上的控释肥,每亩养分使用量为:N/P/K=13-16kg/3-4kg/7-10kg;鲜食玉米建议使用养分释放期为60天的控释肥,每亩养分使用量为:N/P/K=10-12kg/3-4kg/7-10kg;籽粒玉米建议使用释放期60天的控释肥,每亩养分使用量为:N/P/K=12-15kg/3-4kg/6-9kg。
4.开沟(挖穴)播种施肥
当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
4.1人工播种 为了防止烧苗,种肥应与种子相距5cm左右;播种深度应控制在4-5cm,春旱严重地区适当深播。开沟播种的,尽量单株留苗,挖穴播种的,可以双株留苗。行距一般为70-80cm,株距为20-24cm左右,穴距为40-48cm左右。
4.2 机械播种 使用机械播种时,播种铲与施肥铲之间应相错5-10cm左右,播种深度设置在4-6cm,施肥深度设置在10-15cm左右。设置密度应大于播种密度的30%左右。
(四)田间管理
1.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因为生长羸弱的玉米更易被病虫为害,因此需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并及时排涝抗旱,以保全苗壮苗。
2.使用普通复合肥为种肥的,在拔节与大口期应及时追施尿素。追肥量应占总施氮量的70-80%,且第一次追20-30%,第二次追40-60%。
3.使用一次性缓控释肥为种肥的,也应注意观察苗情,当因雨涝等原因导致植株有缺肥表现时,应及时追肥。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中耕施肥
可以使用传统方式或使用中耕除草机械进行中耕除草,既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也可以杀灭部分土壤病原及害虫;及时除去田间地头杂草,还可以降低粘虫等害虫迁飞至玉米田产卵的风险。
对田间杂草发生较重、杂草常较玉米出苗更快的田块,应在播种后出苗前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如莠去津、乙草胺或二者混剂等。土壤处理型除草剂的喷施要求地表平坦、土块细碎,并宜在地表湿润,但无积水时进行。莠去津一般有半年的残效期,会对下茬小麦、水稻、豆类等造成伤害,因此一般仅用于一年一作地块。
在玉米出苗后喷施除草剂,应在杂草2-4叶期,采用功能助剂+化学除草剂减量20-30%,可减少除草剂用量并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同时,应根据田间杂草的主要类型选择不同有效成份的除草剂。如苯吡唑草酮,当香附子3-4叶期,防效可达90%以上。
对于杀虫剂的使用,也建议使用功能助剂+化学杀虫剂减量20%-30%,并在害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以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否则需加大药量。
通过精准施药机械的使用,优化雾滴直径,也可提高药效。
无人机防控+农药减量30%+功能助剂 机械喷雾+农药减量30%+功能助剂
在配制喷雾药液时,应先将一半水注入药剂桶,再加入助剂与药剂,搅拌均匀后,再注入另一半水,然后再进行搅拌,或者使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以使药剂与功能助剂充分溶解,更好地发挥药效。
(五)收获
籽粒玉米成熟后应及时收获、脱粒、晾晒,可减少穗部病虫害的发生;收获后将秸秆充分粉碎还田,可以杀灭部分藏在秸秆中的幼虫及虫蛹,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青贮玉米应在籽粒乳线达1/2~3/4时及时收割,刈割时要注意不带泥土。鲜食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1~28d采收为宜,采收期长短与所处季节和品种有关,在春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高温季节,适宜的采收期较短;在秋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凉爽季节,适宜的采收期较长。以干籽粒为加工对象的糯玉米要待籽粒完全成熟后收获。
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利于降低土壤中的虫源、草源、病源;对于酸性土壤,玉米收获后撒施生石灰,并进行深翻,不仅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更可进一步杀灭土壤中的病虫草源。
三、适宜区域(适应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
适宜于贵州省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主要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环节)
不论防虫或防草,及时防治非常重要,一般在杂草2-4叶期或害虫3龄之前进行防治效果最好,否则意味着必须加大药量才能实现防效。
在瘠薄的土壤中,一次性控释肥的效果较差,可以在大口期追肥一次。
五、技术依托单位(不超过3个)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联系地址: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邮政编码:550006
联系人:赵晓燕
联系电话:0851-83760096,13608591542
电子邮箱:zhaoxiaoyanhl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