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位于水城区米箩镇的贵州省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内人头攒动,2025年水城猕猴桃田野发布会在此热闹开场。以“水城红心・甜‘猕’相遇”为主题,这场植根田间的盛会,不仅展示了水城猕猴桃的独特魅力,更通过政策解读、产销签约、专家推介等环节,勾勒出产业提质增效、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水城猕猴桃田野发布会现场。何梅 摄
活动伊始,米箩本地特色暖场节目点燃现场气氛,带着乡土气息的表演让嘉宾们提前感受到水城的热情。随后,“水城红心・甜‘猕’相遇”主题推介正式发布,推介过程生动讲述了水城红心猕猴桃从山间野果到“网红”农产品的蜕变历程,以及水城红心猕猴桃及农特产品的产销情况。农技专家还对水城猕猴桃进行科技赋能解读,从自然条件、口感品质等方面对产区优势、产品优势进行详细阐述。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龙友华介绍:“这几年我们水城区的猕猴桃通过提质增效,土壤的改良以及液体的授粉,标准化的整形修剪和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现在商品果率大概提升了10%-15%。它的品质比2017年之前大概提升到10%以上的平均水平,在产量上比原来总体增加了30%左右。”
今年出产的猕猴桃鲜果。何梅 摄
据介绍,水城区被誉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从2000年猴场乡仅300亩的试种,到如今全区11.2万亩的大规模种植,覆盖了全区10余个乡镇、28个村居,直接惠及7356户农户,带动就业超过15000人次。猕猴桃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果”,更为水城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猕猴桃鲜果挂满枝头。何梅 摄
水城区猴场乡猕猴桃种植户、水城区含香果蔬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治航说:“这些年我们请(市、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去指导农户进行猕猴桃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我们合作社也常组织乡亲们来学习这些技术。现在我们的猕猴桃挂果率稳定在90%以上,果子的个头、甜度都比以前好得多。我们合作社现有185名农户、1300亩基地,今年预计可收获900多吨猕猴桃。现在全国各地的客户已经提前预订了50吨以上的订单,8月中下旬我们将陆续发货。”
水城区米箩镇内的贵州省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图源 天眼新闻
水城区米箩镇猕猴桃种植户罗光祥同样高兴地说:“今年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干旱影响,降雨量特别充沛,所以今年比起往年要增产三分之一左右。亩产达3000斤,根据这个市场价来估算的话,平均价应该在六块五每斤,每亩产值应该是一万八千元左右。”
发布会现场还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农兴科技(中山)有限公司、云南石屏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山食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等3家客商分别与贵州水城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为水城区猕猴桃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签约现场。何梅 摄
农兴科技(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小玲告诉记者:“我试过了好多地方的红心猕猴桃,都没有这种口感。水城的红心猕猴桃,特别是米箩、猴场的,我经常去实地考察。我们去年销售了30多吨水城猕猴桃,我们农兴科技已经跟我们当地中山市供销社联名合作开发产品,在深圳、广州、中山等地全部统一推出去,让更多的大湾区人吃到有机、纯甜、零添加的高原猕猴桃。”
在记者问答环节中,区农业农村局、米箩镇、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分别就“冷链+电商”、生态保护与产业扩张平衡、“农业+康养+旅游”融合等议题回应记者关切,展现了水城区推动猕猴桃产业全链条升级的决心。
记者问答环节。何梅 摄
龙友华表示:“后续针对这几年水城区出现的一些新的病虫害,对猕猴桃产业可能会造成威胁的情况,我们会加大技术上的研究。还有就是把现有的科研成果再加大技术推广,在‘十五五’期间,我们会把技术的推广面达到90%以上,争取让我们的科研成果在每一个种植猕猴桃产业的基地里落地、生根、开花。”
通过这场活动,水城红心猕猴桃的科技密码、市场潜力与农户的幸福生活被全方位展现。从科技护航到市场认可,从农户增收到品牌崛起,水城红心猕猴桃正以“甜猕”之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更加甜蜜的篇章。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这片高原上的“红心”果实,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者:何梅 吴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