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年新版网站  ->  政务动态  ->  乡镇动态

乡愁印迹 水城村史村事丨大寨村(上):绿美乡村的彝族史

日期:2024-10-24 09:04 来源:水城融媒 浏览量:0次 字号:【       视力保护色:

大寨村,一个位于水城区果布戛乡南部的彝族村寨,这里有悠久的彝族文化、浓郁的彝族风情、自然的乡土风光......走进绿意装点的大寨村,其村貌产业、民风民俗,甚至是一树一叶、一砖一瓦中皆布满彝族气息,描绘着乡村的历史印记。

大寨村属水城区果布戛乡管辖,距水城区政府所在地双水街道约40公里,距果布戛乡政府驻地3.6公里,全村总面积24.5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组。全村现有户籍总人口794户3841人。主要居住民族为彝族、苗族和汉族,其中彝族约占60%,苗族为小花苗和歪梳苗,约占20%。

大寨村的名字由来不久,但其历史却可追溯回500年前,依据本地张姓彝族家谱考证及走访老人印证,张姓从毕节迁至该地为16代,约为明朝正德十年,由上可推,该村建村约500年。依据《大定府志》《平远州志图》等史籍考证,并以《水城地方志》为佐证:清道光年间,大寨村时属大定府水城厅岁稔里右十甲范围,时任土目为禄阿甲。清末至民国期间,该地为玉舍钱氏土目管辖。约130年前,大寨先民由兴龙迁至现址小寨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寨村先后隶属于杨梅区、杨梅乡,1958年成立永姑公社,后设永姑乡,后撤乡建大寨村隶属于果布戛乡至今。现村委旁的学校仍叫永姑小学。

“以前都是以谷(彝语口译,意为荒山森林),我们陈氏祖先来到小比底(现地名兴龙,位于大寨村委现址山后),通过巡山看到大寨这里秀水青山,一块大平坝,就想可能有煤矿,也可以种谷子,就迁移过来了。后面土司就分田地给每家每户开垦种植。”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顺发介绍。

今天看来,500年前选择迁居于大寨村的村民大抵就是被这里的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吸引。大寨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呈现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4度,拥有林地33312亩,有少量村民自种经济林,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同时,大寨村集体响应退耕还林号召,共有3000余亩耕地变为山林,现今环村山林中有大量野生刺竹,此外,还有猕猴、岩羊、穿山甲、蛇、野兔、锦鸡、花面狸、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走进大寨村,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村中有两棵挂牌的千年香樟树,缠绕挺立着粗厚的枝干。村委会后方一公里处的古井从建村时即开始使用,溪水从山间流下,井水冬暖夏凉,曾经可供整个寨子百户人家共用。一代代大寨的村民们就成长在这样绿色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