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年新版网站  ->  政务动态  ->  乡镇动态

乡愁印迹 水城村史村事|新发村: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

日期:2024-12-17 09:43 来源:水城融媒 浏览量:0次 字号:【       视力保护色:

新发村位于水城区西南部,距市中心9.5公里,东接勺米镇海坝村,西连前进村,南邻青松村,北接钟山区双戛街道和德坞街道。全村总面积26.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0亩。全村下辖8个村民组,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个,党支部3个,党员人数128人。截至2023年底,全村共1425户5897人,其中彝族4127人,占全村人口的70%。村集体年收入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境内交通便利,都香(贵州都匀至云南香格里拉)高速过境且在村内设有进出口站。

新发村清代属于格木底(大意为彝族“吐珠”家族封地)一带。清乾隆年间,设大定府水城厅永顺里九甲格木底。新中国成立之前,地方建制更改频繁,格木底属德坞乡10保之一。1953-1956年,新发村隶属原纸厂乡;至1958年,新发村分属原纸厂公社、夹沟公社管辖;至1983年4月,新发村分属原纸厂乡、夹沟乡管辖;至1992年,原纸厂乡、夹沟乡合并成原纸厂彝族乡,新发村隶属原纸厂彝族乡;2006年,原新发村、罗咪期村、铧口寨村合并为一个新发村,仍然隶属原纸厂彝族乡;至2015年,原纸厂彝族乡并入玉舍镇。同年,原新发村、新中村合并为现在的新发村,隶属玉舍镇至今。

新发村属暖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度,春秋相连,常年无夏。森林覆盖率达75%,有华山松、天然杜鹃林、种类繁多的灌丛等,村内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新发村保持着“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乡村风貌,其景观以农田、溪流、山体为主,强调“自然、生态和乡村”的景观特征。

新发村民居的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单一空间、一列三间或四合院。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木罗罗及拱架式四种。民居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利用髹漆工艺,用黑色、红色、黄色3种颜色的漆在大门上涂画各种拱形图案。

新发村彝族文化传承完整,传统节日有农历二月初九至三月十八的索玛花节、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场天祭山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长寿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十月年节等;传统舞蹈有撒麻舞、披毡舞、板凳舞、铃铛舞、喜鹊舞、量布舞、簸箕舞等;特色饮食有坨坨肉、罐罐牛肉、八卦鸡、全羊汤锅、特色膳鸡肉、特色猪肝香、咂酒、水花酒、白酒、甜酒、荞酒等;文物主要有200年前的古彝族服饰、骑鞍等;还有散传民间的民间口碑文学以及民间叙事诗、天地产生的传说故事等。

2017年3月,新发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新发山间绿意盎然。杨燕 摄


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

彩布贴花也叫“贴布绣”“贴花绣”“贴花”“锁边滚花”,系用各色绢、绫、布等按图案搭配拼贴镶嵌挑刺而成,是彝族服饰制作中极具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这项工艺在新发村的彝族村寨广泛流传。

贴花底料多选用白色等浅色平板棉麻布,贴花布料颜色搭配讲究协调鲜艳,多选用玫红、大红、橘红、藤黄、橘黄、棕黄、深绿、粉绿、浅蓝、紫蓝、黑、白等色,或对比色直接并列,或同类型色逐层推进,以大色块为主,色块与色块之间用黑布线条连接或分隔。

滚线锁边黑布料需用整块布按其图案所需剪纸花样满铺留边挖空剪出,图案所需彩色布料先按剪纸花样图案各部分块面设计好。制作时将滚边黑布料花样订在白底布上,再将按块面设计好剪下的各类彩色布料拼贴镶叠于滚边黑布料花样之下,然后将滚边黑布剪口边与填色彩布剪口边折叠用隐针埋线密密镶结锁订滚边。滚边可将填色彩布剪口包裹成“滚边”,亦可相叠“留边”。

完工后的彩布贴花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色调沉稳瑰丽协调,远看如单线平涂、近看似浅面浮雕。

新发村彝族布鞋。张懿 摄

贴花工艺常用于衣襟、托肩、吊扁、衣角、裤脚、背扇、帽帕等处。所用传统图案有卷云头、歪桃、石榴、柿饼、桃花、菜花、牡丹、转瓣花、豆瓣草、连钩草、如意草、箐鸡、麻雀、飞蛾以及各种随意剪出的自由图案等。其最大的特征是,无论是哪种做法,都只能是手工完成,至今无法用机器仿制。

过去新发村的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做彩布贴花,如今,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愿意穿本族传统服饰,青年女子也大都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精力来学习彩布贴花工艺,掌握这项工艺的也只有村里的中老年人了。彩布贴花传统服装,只有在节日节庆和舞台表演时才使用,或者作为旅游商品售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文旅、民宗、教育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开展摸底、建档、保护、宣传推广、教育培训等工作,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特别是非遗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2014年,新发村彝族服饰彩布贴花被收录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民俗文化园”在海坪建成,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彝族服饰文化。

2017年,“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传习所建成,通过师带徒、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传承人、接班人。

新发村的张忠群,是彩布贴花的传承人。她最擅长的是彝族传统的老虎图案贴花。

“过去一件纯手工制作的衣服要做三四年,工序较为复杂,现在时代进步了,很多工序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工,但那绣出来的图案还是比不上手工绣的精美。”张忠群说。

在新发村,有一支歌舞队叫作“吐珠克彝族原生态歌舞队”,主要表演“铃铛舞”。

“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恳合”,指祭祀礼仪中唱经文的歌,“呗” 即跳的意思,又称“跳脚”“抄子舞”。合起来就是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亡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

相传在彝族先祖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乌蒙山区的彝族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战风采。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而得名。

在古代,“铃铛舞”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是为战状舞。寓意则是为了安抚战死在战场上的战士灵魂。再往后,历经演变,成为祭祀告别的舞蹈。

随着时代的发展,“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也产生变化,从单一的祭祀告别变成了对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展示。内容包括,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斗豺狼虎豹,然后男耕女织,生息繁衍的大迁徙的壮阔画面。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的铃声,它以协调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有时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有时切切如私语,动人心扉。一个连一个的高难动作, 翩若惊鸿,舞如蛟龙。把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女子也能跳“铃铛舞”了。有了女性的加入,舞蹈更加绚丽多彩,唯独不变的是古朴雄浑的风格,是大气磅礴的感染力。

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脚下的动作多,手臂造型少,且刚劲有力。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到今天,彝族“铃铛舞”历经2800余年而不衰。2015年,新发村的“古舞铃铛”被收录于水城县非物质文化传承名录。

盘歌,即盘诘问答之歌,在新发村彝族人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传播。丧葬仪式、婚嫁仪式、喜庆场合、户外山歌对唱等都有大量的盘歌内容。

“阿索肯”盘歌,主要在婚嫁仪式上演唱。新发村的彝族人民结婚嫁女,男方家要请歌郎,女方家要请酒令婆。结婚当天,女方家要设置三道门,男方家的歌郎要通过每道门与女方酒令婆盘歌,答对了酒令婆的问题才能娶到新娘,答不上来就见不到新娘,所以作为彝家小伙,能说会唱是一项本领。

非遗传承人安学军说,演唱“阿索肯”盘歌时,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开盘曲调和结束曲调,唱法或平和悠扬,咏叹味浓烈,或高亢热烈,音阶起伏大,欢快明朗,具有较强的激励性。

2014年,新发村“阿索肯”古盘歌被收录于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