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分带轮作技术是针对我区旱地间套多熟种植习惯,采用玉米-大豆、玉米-红薯、玉米-马铃薯等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等单项技术的复合种植技术。
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田间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实现大豆与间作的高秆作物均能获得较好的光能与养分吸收,增大间作高秆作物的边行效应,不减少高秆作物的产量,增收矮杆作物产量。玉米分带轮作技术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有效的减少土地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危害,减少农药施用,亩降低农药成本20元以上;栽培豆类作物有生物固氮效果,较少化肥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种植马铃薯施用农家肥,可以活化土壤结构,保证作物稳产增产。
示范推广情况。
近几年我区主要推广“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等生产模式,年推广玉米分带轮作栽培技术15万亩以上。
获得奖励情况。
目前正在积极收集有关资料报上级部门申报奖励。
二、技术要点
(一)精细整地。
要适时翻犁,精细耙碎,平整土面,清除杂草残根、石子,耕层达到深、碎、平、净等。
(二)实行分带轮作。
实行分带轮作,种养结合,弥补地力不足,达到连年稳产高产。采用5—5.5尺开厢,中等肥力的地块采用5尺开厢,上等肥力地块采用5.5尺开厢,东西走向,厢要开直,以便通风透光。
(三)选用良种。
为了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杂交玉米品种。
(四)适时早播。
为了保证玉米有充分的生长时期和正常成熟,一般在4月5日(清明节)前后视土壤墒情适时早播。
(五)深施底肥。
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底肥以农家肥为主,保证养分长期供给,配合一定数量的尿素、磷肥,根据玉米窝行距进行窝施、沟施等。一般地块亩施农家肥或有机肥1500公斤,磷肥25公斤,尿素7.5-10公斤。
(六)种子处理。
进行选种、晒种;在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可进行浸种。
(七)标准播种。
播种时要规格化、标准化,按照分带轮作5—5.5尺开厢,两行玉米行距1.5-1.8尺,每沟玉米窝距0.8-1.2尺,然根据定点进行窝施底肥,播种(每窝2-3粒)、覆土(3厘米左右)。中间空带3.5—3.7尺用于种植大豆、红薯等。
(八)田间管理。
1.间苗匀苗。适时定苗是促苗匀、苗壮的有效措施。间苗、定苗的时期宜早不宜迟,3-4叶进行间苗定苗,每窝留1—2株壮苗。在间定苗的同时,结合进行查苗补缺,移苗补栽。
2.重施穗肥。为了防止玉米生长后期因肥力不足而转黄,须适时追施氮肥,一般亩施尿素10-12.5公斤。
3.防止倒伏。一是选择抗倒伏的品种;二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三是对倒伏株及时扶正。
4.病虫害防治。
(1)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穗期症状最为明显,雄穗部分小花受害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玉米丝黑穗病是真菌病。 主要防治措施:在重病田选育抗病丰产品种;非寄主轮作并使用三唑酮或多菌灵拌种;人工摘除病穗后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2)玉米锈病。玉米锈病主要侵染玉米的叶片,严重时叶鞘、苞叶及雄穗亦可受害。防治措施:根据田间的营养情况施用肥料饼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增强玉米新品种的抗病性;发病初期可以开始交替喷施腈菌唑、三唑酮、固体石硫合剂等,这样可以减轻锈病病菌的致病力及延长这些杀菌剂的使用年限,注意施药时隔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次方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3)玉米螟。 玉米螟老熟幼虫圆筒形、体长20-30mm、头深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或淡红色等多种,中、后胸背面每节各有毛片4个,腹部1-8节背面有2排毛片,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综合防治措施: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将秸秆做燃料、肥料、饲料或工业原料等压低虫源基数;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马拉硫磷或晶体敌百虫颗粒剂并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小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病季节集中,引起玉米减产幅度较大,因而影响种植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治措施:提倡轮作倒茬,期限为3--5年,以换茬减轻此病的发生;在玉米抽雄前后喷施叶面肥及杀菌剂,以预防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发病期喷药治病。50%多菌灵乳油,每亩用50--80毫升,兑水20千克或70%甲基托布津粉剂,每亩用50--80克,兑水20千克,于晴天下午均匀喷于叶面防病。
三、适宜区域
六盘水市水城区玉米分带轮种
四、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规范种植。在旱地分带轮作种植技术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化种植,严格科技操作规程。采用拉绳开箱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尺寸,统一协调厢宽、带距,达到厢厢一致、行行整齐效果。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
邮政编码:553600
联 系 人:李 荣
联系电话:13885826451
电子邮箱:1109764119@qq.com